儿童床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儿童床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张家23户社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21:49:06 阅读: 来源:儿童床厂家

罗池德 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罗池德(左)和向志武走在田埂上,看着金色的稻田聊着当年的故事。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李广军

重温记忆

23户社员“两步走”分田到户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

9个月后,800多公里外的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生产队,在湖南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湖南的“小岗村”。

“当时,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有12个生产队,我们是最早开始分田到户的生产队。”今年69岁的罗池德曾任张家生产队指导员,回想当年那一幕,他说话的音调明显提高了几度,“大概是1979年的夏秋之交吧,队里的陈云庆到广东去看当兵的儿子,回来后告诉我们:广东那边分田到户了,我们要不要这么干?”

虽有担忧,但这种想法如同丢下一块小石头,搅动了一池春水,大伙跃跃欲试。

在罗池德的印象里,当时除了大队集体的土地,社员还有小部分自留地。“有意思的是,自留地种得都比集体的好。”

“当时,缪立亮是队长,队委会里面有我、向正德、向志武、张春生,刘爱前是妇女主任……我们几个人开会讨论,都赞成分田到户。”罗池德回忆,当晚,张家生产队几个主要负责人开会,大家一致同意:搞!紧接着,张家生产队开社员大会,借着夜色,队委会向23户社员宣布:从晚稻开始,把田分到农户,“包干到户”!

为稳妥起见,“包干到户”实行了两步走。“当时队里有90多亩地,第一步先按人口分成了3个组,每个组六七户人家,然后好田、差田平均分配到组上,再由组上分田到户。”罗池德说,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归个人所有。

那一年,风调雨顺,大家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家里也第一次有了余粮。

1979年,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生产队在湖南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1981年5月22日,《长沙日报》(1981年10月1日恢复《长沙晚报》)刊发《实行联产到劳 改变穷队面貌》新闻报道。

这篇文章让竹山大队协家组生产队的人坐不住了。“当时看着其他分田到户的生产队,早稻都丰收了,就我们生产队,因为还在搞集体经济,收成不好。”今年67岁的李取如,当年是协家组生产队的队员,也是竹山大队的出纳,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去别的生产队借粮食时的心情,“很不是滋味。人家有饱饭吃,我们还要借粮食。”

“我们也分田吧!早稻比不赢别人,再不搞,晚稻又要废了。”随后,竹山大队最后一个生产队协家组也实行了“包干到户”。

就这样,一个小山村的变革,带头在全省刮起新风潮。

时代感悟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日新月异的好生活,以前想都想不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家乡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富足美丽幸福的小康村。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40年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相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向志武,张家23户社员之一

回访见证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成为现实

40年上下求索,40年改天换地。当年的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生产队,经过改革开放的变迁,如今已经变成开慧镇葛家山村张家组。

日前,记者驱车从京港澳高速长沙段板仓收费站下高速,再沿着村级公路前行1公里,便到了葛家山村。只见崭新的柏油马路两边,古朴雅致的小楼鳞次栉比,罗池德家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就矗立在马路边。

这是张家第一栋楼房。1998年,这栋楼房建好的时候,罗家还庆祝了一番。如今,在周围各式各样别墅的包围下,这栋楼已经略显陈旧。

记者见到罗池德的时候,他正在用手摇水泵摇水,虽然家里早已安装好了自来水,但罗爹执意要保留这个古老的手摇水泵。“方便、好使,最主要的是用了一辈子,舍不得丢弃。”

就像他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是农民的根,当年的田地又有了新的归宿。

罗池德的种田生涯依然在持续――身体硬朗的他,养猪、喂鱼,并种了5亩水田,除了供应全家口粮,还能卖掉一部分粮食,加之流转了一亩田每年收入800元,一年种田的总收入大约5000元。

实际上,罗家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且家境富裕。

大女儿罗理,1975年出生,1990年初中毕业后在长沙东塘一带给别人打工,后来做服装生意。四五年后,积累了人脉和经验的她出来单干,在星沙开起了服装店。那个时候的星沙才刚刚开发,罗理的服装店每天门庭若市,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罗理在星沙已经拥有一家知名的酒店,名下还有多套门面,在葛家山村,她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老板。

低调的罗池德不愿意过多描述女儿的情况,但是从他的笑容里,记者感受到一个老农民父亲的自豪。

“只要勤劳、肯吃苦、肯奋斗,生活就不会差,只会越来越好。”罗池德用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经验,儿女和孙辈在他的影响下,个个积极上进,把小家经营得红红火火:大儿子罗钢是葛家山村张家坳组组长,如今在星沙买了房子,大儿媳在杨开慧纪念馆上班;小儿子罗海几年前从深圳回来自主创业,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小儿媳在深圳上班,月收入上万元……

说话间,今年77岁的向志武过来串门。当年,向志武也参与了“包干到户”的决策过程。2007年,他家建起了张家组的第一栋别墅。

“这些年,大家都过得很不错。”向志武记性很好,他讲述当年的细节,与今天的生活比较,恍如隔世,“建别墅,买汽车……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以前想都不敢想。”

当年的23户社员,如今大多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后辈们在张家开花散叶,与时代大潮一起飞驰向前。向志武掐着手指一个一个算:

陈均的大儿子开了一家农家乐,二儿子搞民宿,做得风生水起;

陈正坤两个儿子都在长沙上班,一个做保险,一个搞汽车销售;

当年张家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刘爱前,前几年把家里的3亩多田流转给了葛家山村委会土地合作社,由金山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规模种植。

“现在,田放在那里,我们坐在家里就有钱拿。”刘爱前告诉记者,3亩多田,流转租金800元/亩,每年可拿两三千元。“现在还可以享受国家的直补金,175元/亩/年,3亩多田又可以拿五六百元。这种好日子,以前哪里想得到喽。”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如今在葛家山村已成为现实。从2013年开始,村上共有856.76亩田进行了土地流转,由金山粮油、金湘园等集团进行规模种植。每亩按300公斤粮食算,以时价计算,去年共给农民发放了60.79万元流转金。2017年,葛家山村成功入选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沐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目前正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工作,引导村民走合作化道路,推动农业产业化。

不仅是葛家山村,开慧镇也从过去落后的地方变成了本地和外来投资者看好的“洼地”,围绕“生态美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旅游立镇”四大发展篇章,开慧镇迈上长沙县“富北典范”的新征程。

灯具配附件

栗板

PCB插拔式接线端子

棉裤批发

超声波雾化片